如初文学网

蹈海而去陈天华: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知乎小说

分类: 微小说  时间: 2022-11-08 13:43:08  作者: 大熊 
蹈海而去陈天华: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知乎小说

蹈海而去陈天华

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蹈海而去陈天华: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知乎小说加载中...

与其死于十年之后,

曷若于今日死之。

——陈天华《绝命辞》

1906 年 5 月 29 日,在湖南长沙,一个自发组织的送葬队伍正浩浩荡荡绕着长沙市向岳麓山行进。

队伍由长沙约一万名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他们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抬着灵柩,身着白衣,举着挽联,唱着挽歌,气氛既悲痛又庄严。有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走在最前面。他身着白衣,举着挽联,头戴拿破仑帽,腰间束一条皮带,挂一把日本长刀。

他的儿子站在大西门城墙上观看了整个送葬的过程。

「今天的事,你们都看到了吧?这两个人就是想着宁为国民死而死去的。他们不愿意看到国家的沉沦,等着做牛马奴隶,宁愿以死来震惊国民,所以应该受到崇敬。我们不顾艰难险阻,发动各界营葬,就是这个意思,无非要使大家懂得爱国。」葬礼结束后,禹之谟对自己的儿子说。

他所说的「这两个人」,一位是陈天华,一位是继他之后同样蹈水而去的姚宏业。

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蹈海而死」,是「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这次葬礼是同盟会成立后国内最早的有影响的学生运动。秋瑾、鲁迅及 12 年后同样赴日本留学的周恩来,都深受陈天华的感召。

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向国人敲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

而那年,他仅仅 30 岁。

天才少年苦中生

陈天华出生的时候,正值国家多难,家道多艰。

他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其父是位乡村私塾先生,平时还给乡里乡亲写写状子、打打官司。用今天的话讲,他就是个兼职律师。

这位兼职律师为人热情、刚正不阿,好打抱不平。陈天华曾为自己的父亲写了一篇简短的传记,记录了父亲为帮助邻居舍掉了半年薪水的故事。他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不幸:第一个孩子先天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第三个孩子陈天华健康出生,之后却染上了天花。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他脸上还是留下了一大片的瘢痕,并且他有口吃——这些缺憾,成了陈天华一生的心病。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陈天华的父亲稍微机灵点儿,他们家的日子至少还能过得去。但这位兼职律师却偏偏正义感特别强。在陈天华 5 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在一次官司中打抱不平,得罪了当地一个土豪,不仅丢掉了兼职律师这份工作,连私塾的工作也丢了。

母亲病逝,父亲丢了工作,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按现在的标准,陈天华这样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低保户,他们家这种情况只能用勉强维持生计来形容。

父亲失业后,陈天华辍学了。

他本来一直在父亲工作的私塾蹭学上,但现在为了家里每天的生活费,陈天华只能开始挎只篮子四处卖糖果。然而他的糖果生意赚不到什么钱——倒不是因为卖糖果生意太差,而是陈天华实在是没有专心做这个买卖。

就像许多贫穷家庭的天才孩子一样,陈天华偏偏对学习分外有热情。在走街串巷卖糖果时,他总是会带着《三国演义》这类小说看。他特别爱听说唱、评书里讲的那些传奇故事,其中忠君爱国、惩恶扬善的桥段,他简直倒背如流。可惜,乡亲们却没有因此而感动,反而经常趁他看书或听故事的时候偷拿他的糖果吃。而陈天华则沉迷于故事,也不知道跟人家收钱。

他这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和他家隔一条河的一位同族人。这位好心人看他天资聪颖,于是让他一边帮忙放牛,一边找自己学习。陈天华这才算是真正接受了启蒙教育。

陈天华的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9 岁的时候,他模仿评书的文体,写了一些通俗小说和山歌小调——这些山歌小调中已经隐隐有《猛回头》和《警世钟》的风格了。他的这些作品很快就流传开来,他也被冠以「神童」的名号。

少年陈天华相当愤世嫉俗。

每次听到有人赞颂晚清的名臣时,他都会露出鄙夷的神情。但他对故事里那些民族英雄和参与农民起义的领袖十分欣赏。16 岁时,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他曾在一座路亭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陈天华最多只会成长为乡间读过点儿书的狂生,变成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人的际遇就是这么神奇。20 岁的时候,陈天华随父亲一起搬到新化县城,寄宿在湖南新化县城最有名的资江书院。

陈天华家还是很穷困,因此,他一边继续做点儿小买卖,一边三天两头溜进书院旁听。听完课,这位旁听生还会认真写作业、交作业。当时的资江书院院长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了陈天华的文章,大为欣赏,破例允许陈天华借阅书院藏书。据说,陈天华只用了半年便读完了《二十四史》。

院长当时非常震惊,找到陈天华已经富裕起来的同族人,向他介绍陈天华这位天才说,他们族里出了个奇人,他应当周济周济。这位富绅听完院长的介绍,当即决定资助陈天华上学,每月供他三斗米、一串钱。

自此,陈天华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他正式就读资江书院,全身心投入学习,一路开挂。

学霸诞生,一路开挂

就在陈天华孜孜苦读时,湖南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当时谭嗣同到长沙主持新政,联络地方各大族长,出版报纸,办时务学堂,地方风气为之一新。尤其是 1897 年 10 月时务学堂的开办,聚拢了不少一代英杰,比如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他们在学生中宣扬进步思想,让其他地方羡慕不已。

时务学堂刚创立,陈天华就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外课生。此时,他已不再满足于学习经学子学,开始潜心钻研西方新学,很快就成了外课生中的尖子生。

此后,他先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到新化实验学堂、长沙岳麓书院、求实书院(今湖南大学)进行深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直到最后获得官府保送,留学日本。

此时,陈天华仅 28 岁。

简单算一算,从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到官派留学,陈天华只用了 8 年,可谓「学霸中的学霸」。

9 岁就能编受欢迎的故事、山歌,陈天华当然是「神童」。但自古以来,「神童」层出不穷,成才的却没几个。一旦获得机会就认真刻苦地发奋学习,才是「天才」最终成为天才的原因。

陈天华起初努力学习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求个前途——他也曾循例参加乡试,考卷还被推荐了。

但是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他小时候听到的传奇故事中那些忠君爱国、惩恶扬善的情节塑造了他最初的人生观,那么此时的进步思想则塑造了陈天华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这样描述受维新运动影响的年轻一代:「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陈天华的好友记得,就读新化实验学堂时,陈天华「拾阅新学中书报残纸,慨然欲任天下事」。他常常与同学讨论关于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学说,见解颇为新颖,受到当时主流进步人士圈子的赏识。

陈天华不仅跟人讨论新学说,还和同学一起宣传进步思想,并采取行动去推进。有一次,陈天华在《湘报》上发表文章,历数女子裹脚的种种弊端,要求政府出面禁止女子裹脚,废除愚昧的旧习俗。当时的新化知县接受了他的倡议,正式成立了「新化天足会」——就算在当时受进步思想影响最大的湖南,这也是很先锋的行动了。

这是陈天华第一次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文章所蕴含的影响力,他也因此成了当时小有名气的才子。

才子当然要配佳人。那时在湖南积极推进新式教育的巡抚赵尔巽非常欣赏他,一心想把女儿嫁给他。寒门士子以才学惊动世人,得高官赏识,迎娶富家千金,一夜走上人生巅峰。换作他人,无论从哪方面讲,这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是陈天华不一样,他回答说:「国不安,吾不娶!」

这意思是,他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但赵巡抚还没有死心,就又跟他说不要着急,他也不是逼他们立马就成亲,可以等陈天华稳定后再说,再过几年他们再谈婚嫁的事情。陈天华回答说,只要赵家千金等得起,他无所谓。这时赵夫人非常殷切地追问他要他们等到什么时候。陈天华居然回答赵夫人说,等到天华元年。

他对清朝的巡抚大人说「元年」,这不是

相关Tags:生命

猜你喜欢

精选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