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文学网

秋的读后感大全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1:50:56  作者: 如初文学网 

《秋》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5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精选点评:

●2010 8

●读完后我悲惨的一生开始了

●这一套我是两天一夜没有睡觉看完的,看的非常兴奋,看完这本之后,整个人有点跃跃欲试,总想要写点什么出来,可是最终也没有那么做,只是躺在床上发着呆。

●高二的夜晚真实热血上头一口气连着5天读完了三部曲太好看了

●巴金的亲哥自杀,作为原型的觉新我也一直以为要自杀的,觉民的激进小报也要早到查封,没想到笔戛然而止,还没有写下最惨烈的结尾。家春秋的觉新、雷雨的萍、北京人的文清……这些懦弱压抑而矛盾的角色不是在衰落的大家庭待过很难体会他们行为的缘由。但我还是悲观的,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注定没有平静的人生、健全的人格

●爱情 旧时代

●还是第一本好看

●1940 - 就记得呕心沥血了, 巴老写的吐血,我看的也吐血

●好在觉新似乎可以有一个新起点 刚读秋害怕琴和觉民不能善终 现在想想多虑了

●至此,激流三部曲告一段落。我实在很痛恨这样腐朽的制度,懦弱的人被人折磨,嚣张的人欺辱别人。明事理的是少数,吃过亏见过惨才醒悟已经算是不错,还有至死都迂腐可恨的人。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狡诈无耻到这种地步,令人作呕。但是秋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时代永远属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秋》读后感(一):家、春、秋

在看《秋》的时候,我的手机就丢了。所以一直没有去重新下载,应该还算是在看吧。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巴金先生,一直以为他是外国人。初中时知道了巴金先生是中国人,也知道他的小说,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高中,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读《家》,因为考试会考。很喜欢《家》,所以一发不可收拾,就看了下来。

《秋》读后感(二):秋天来了,春天不会远

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终于把激流三部曲看完了。就像巴金自己所说,作品是有缺憾的,但并不需要更改。我想这是所有作家的坚持吧。

十几天里,一直沉浸在高家故事里面的分分合合,生生死死。为觉慧,觉民,琴的勇气而激动,为觉新的懦弱而悲哀,为几房长辈的愚昧,自私而愤慨。

其实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有亮点,也有缺点。旧礼教逼死了无数年轻的生命,愚昧了无数老人,其实都是人的自私所致,说是旧礼教的原因,可是我们也看到旧礼教只是压迫年轻人的利器,对长辈毫无用处。所以才说“哪里有长辈的样子”。

我想这就是权利结构带来的恶果。这权利的来源不是能力而是年龄,而是性别,哪怕是个庸才也掌握了极大的决定人生死的权利。这才是旧礼教最大的问题。

“旧社会的幽灵依旧漂浮在我们的头顶上”,不是说旧制度,旧礼教,而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权利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哪怕你有七十二变,也难以翻出五指山。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改变,在作品与现在八十多年的间隔下,社会已经有了大的进步,我们为何不相信,这幽灵会继续减弱呢。

《秋》读后感(三):慢性自杀——读巴金的《秋》

如果说读《家》和《春》的时候尚能保持一点自己的意志作一点半旁观者,或多或少地读出一点更大的意义,读到《秋》的时候则根本无法摆脱那种压抑了。前天一不小心看了一百多页,结果晚上睡觉满脑子都是觉新的挣扎。

读完《秋》,感觉真要崩溃了,觉新竟然没气死,也没有气疯,最后倒还心平气和地给觉慧写信讲自己每天读书闲住。不过我确信觉新寿命长不了,虽然他说“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觉民多次痛心地劝觉新:“你这样的生活是在慢性自杀”。读巴金的书也是慢性自杀,是会折寿的。

差可告慰的是他没有按原先的想法让觉民被捕,觉新自杀,不然的话结尾也太激烈了,而且读者也会受不了。不光读者,我想作者自己恐怕也受不了吧。

这么一个让人怒不可遏、喘不过气来的故事有这样一个安静的结尾,也算是举重若轻了,不知巴老经历过怎样的挣扎才选择了这样的结局。但这更反衬出之前的揪心,如同宇宙爆炸之后突然归于平静,但岂是真的平静?

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舍家纾难的父亲在组织安排下作了几场事迹报告后终于自杀,觉新的处境不比那位父亲好,他亲眼看着那么多生命一点点地被折磨致死,不但无能为力,还间接地做了帮凶。也终于理解巴金说的写这部小说是在揭自己的伤疤。

《秋》读后感(四):觉新,觉醒

看完了秋,三部曲正式完结。

其实这一本内容有些泛,没什么情节,无非又是谁死了,压迫与反抗,最后是青年们胜利了,高公馆瓦解,故事戛然而止,开放式结局。

看完三部曲,我才意识到觉新才是真正的主角,他的形象看着揪心,却能引起人极大的共鸣。他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却性格懦弱,永远只会服从长辈,但同时他也肩负着长子的责任,长辈压迫他,觉民等人又对他冷眼相待,他当然也想追求爱情与自由,但他不能如觉民那样,事事都想得非常简单,若是他也离家出走,高公馆会更快地毁灭,也不能再给予他的兄弟支持。

觉民是最早开始反抗的,从一开始,他就对觉新感到不满,嫌弃他的麻木与懦弱,并为自己的勇敢感到深深的自豪,可是当琴提出两个人离家生活,觉民却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他很清楚,没有高家的支持,他根本不能生存得下去。于是他对觉新更多了理解和同情。

觉新这样的人,不只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觉新的原型,也就是巴金的大哥,他曾经不堪重负而自杀。文革时,巴金同样成了“懦弱的文人”,才会在后来特意写了《随想录》来忏悔。而今天的我们呢?似乎也同样没有摆脱作揖主义。

没有俗套的大团圆结局,没有为了深刻而给觉新等人安排一个悲伤的结尾,只是卖了高公馆,拥抱新生。

觉新的走向会怎样,尚未可知。但是从他寄给觉慧和淑英的两封信来看,他应该已经做到了如他的名字那般的,觉新,觉醒。

《秋》读后感(五):时代永远属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在这个腐朽的制度下,生活是这样的。

小时候——

如果乖巧懂事,平日健康还好。一旦生病,拖到中医没办法才请西医,最后生生耽误病情而死。比如海臣。

如果嚣张一点,没有心思读书,成日里斗蛐蛐疯跑骂架,调戏婢女垂涎小旦这种事也做得出来。比如觉英。

如果太懦弱了,就会有个勾搭戏子收房婢女的爹,和拎不清的妈,爹妈一吵架就会被母亲叫去打骂出气,整日活在心惊胆战中,最后绝望投井。比如淑贞。

结婚了——

如果是个好性情的小姐,就会被嫁到所谓的鸿儒世家,受公婆折磨,受丈夫控制,抑郁而终,死后下葬都没人管。比如蕙表姐。

如果是个好脾气的少爷呢,也轮不到他去折磨妻子。反倒娶一个嚣张跋扈的大小姐,天天作小服低伺候着。婆媳关系不知道怎么调和,左右为难。比如枚表弟。

如果夫妻二人品性都很好,也不会皆大欢喜。有的是其他房的人来闹腾,临分娩冲撞了老太爷下葬的日子,只能在阴冷灰暗的城外生产,最后大出血而死,活着的那个连妻子最后一面也见不到。比如觉新和瑞钰。

在这个腐朽的时代里,没有人不把你往火坑里推,没有人不强迫你去吃他们吃过的亏,你只能自救。

仆人,婢女,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乃至老太爷,每个角色各有各的苦。就看个人的选择了。如同觉民所说,

“你明知道这是一个腐烂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你纵然不帮忙去推翻它,你至少也不应该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烂,跟着它毁灭。你不应该就为着它牺牲你自己的幸福,你自己的前途!”

相关Tags:幸福生活人生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