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文学网

武汉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4:50:21  作者: 如初文学网 

《武汉故事》是一本由池莉著作,昆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汉故事》精选点评:

●池莉阿姨的短篇还是没话说的。一座城市,俗到骨子里,便也深刻到骨髓中

●其实很喜欢这本。有之中豪放之气~

●对这个城市的恐惧从这里开始

●武汉故事

●年少无知的时候看《心比身先老》,无比的向往;现在回看,最后的独白已成了自己生活的注解,而我才真正懂得其潇洒不羁背后的无奈与落寞……

●之所以疯狂向往武汉。

●大学图书馆借阅过 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身比心先老

●热,吃,琐碎的生活

●个婊子养的,来到武汉冇说不会闹眼子啊!

●第一次接触池莉,她有资本征服我!里面的有几篇文章着实令人神往!

《武汉故事》读后感(一):《武汉故事》读后

《细腰》一篇:是谁误了谁一生?又是谁绊了谁一世?原以为等待凄苦悠长,怎预料,如此便白了头发。

《心比身先老》一篇:蓝天,草原,骑士和雪山一样纯净的童话,在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这略显惆怅的文字里,在每一个真实的灵魂里。

《武汉故事》读后感(二):彻底的很

她和王安忆又很像,虽然她们往往一个写武汉一个写上海,读池莉是非常有快感的,她把人心底的那个缺口翻出来给你看,那么小小的一个口子。笔调很狂欢啊,细雨湿衣满天霜雪文化串联批林斗孔长眉入鬓声色犬马捉奸在床红袖添香杯盏酬酢活蹦乱跳歌舞升平洗衣做饭改革开放中年发福西装革履瓶瓶罐罐瓢瓢碗碗……呼!非常欢乐鼓噪!让人觉得日子也就这么黏黏稠稠的过吧。

《武汉故事》读后感(三):评其中的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原以为是同名电视的原著版,没想到是另一个角度的陌生人.池莉在描画客观生活场景的同时,开始将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现人的心态的迁移与观念世界的嬗变,比如在这个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经济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失衡。主人公徐红梅毕生在计划经济下滥竽充数,是个被计划经济毁了的人。她愚蠢而又傲慢,无能而又狂妄,各方面的素质都无法胜任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是一个被历史列车急转弯时甩下的落魄者。她对自身的落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对经济致富者、事业成功者、人生得志者有强盛的嫉妒心与报复欲;对每一种新事物都不顺眼,对更新过快的生活不适应。于是她故意找茬儿,胡搅蛮缠,无理取闹,以求不满的负面心理能够得到宣泄。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情绪。平均主义下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后,许多人产生利益比较上的不公平感;在优胜劣败的实力竞争中收入下降,造成了沮丧心态。

《武汉故事》读后感(四):武汉文化

这几天都在看《武汉故事》,池莉的。其实第一次看她的小说,虽然在以前高中的习题课本里,似乎对这个女人有些了解,但是毕竟那是在高中,她的洒脱的一面,没有表现出来。在那些杂乱的试卷里,永远只有工工整整的欣赏文章。我总是要带着很多思考去功利的去读那些所谓的美文,那真的很使我厌烦。

逃脱了功利,轻松的阅读,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武汉故事》是在乐淘那淘到的书,走了很远的路,只为去看看那些书店,那些陈旧的书,可能只有我这种喜欢怀旧的人,才会做的蠢事吧。《武汉故事》是在一个打折书架上找到的。书上已留下被翻过许多次的痕迹,有些撕烂,但我喜欢。我觉得这些所谓的老书,就应该是这样的效果。书和里面的内容一样,武汉,是一个用历史的眼光考究的地方。那些斑驳的墙面虽然只有到汉口的小胡同才能找到,但是一些文化还是那样源远流长至现在的武汉人。那些武汉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刚来武汉时,那些操着武汉话的人,我总是不太愿意和他们说话,因为我实在是很难听懂他们的话。渐渐的似乎摸索到一些他们说话的特点,渐渐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自己也常常想,我,一个外乡人,要在这庞大的城市,要生活4年的光阴,但是如果我4年后,回头看,发现,那些武汉人的习俗,那些武汉文化,我却没有去了解,没有去深究,那样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来异乡读书,是个机会,是去探索异乡的机会,当然也是一个思考自己家乡在什么方面不足的机会。我想,我是应该去了解了解了。这可能也是当时我在乐淘看到这本书,和买下这本书的原因吧。

《武汉故事》以一篇池莉本人认为是一种隔岸观火的羡慕于被感动的宿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篇。我喜欢这个题目《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第一,说出了武汉这座城市变态的天气情况,来武汉住过一年的人都知道,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不是小吃,不是服装,是这个不南不北城市的天气,冬天的时候,没有暖气补贴,外头寒风袭袭,里头冷冰冰,像地窖一样。夏天,烈日当头。第二,这个题目说出一个大实话,活着就好!多大点事,活着就好,这是武汉常喜欢说的话。

在这本书里面武汉特色,一展无疑,不管你来没来过武汉,不管你之前认不认识这座城市,在开篇《冷》,你就将开始一场武汉文字之旅。

武汉人不喜欢说“什么事”而是用“么事”代替,喜欢用尾音“唦”,喜欢用“个巴妈”“婊子”来骂人,你可能说这是粗俗,但是这也是一种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谁能说哪个民族,哪个地方没自己几个骂人的脏话,你装矜持,你不讲,但是你不能拒绝它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文化。当看到这本书中闪烁这些文字时,我不由的往回翻,看看这个作者真的是池莉吗,是我在教科书中认识的池莉吗,她是池莉,但是我觉得脱离课本的池莉,才是真正的池莉,是我喜欢的洒脱池莉,是个真正的武汉池莉。

在《冷》中,最喜欢那段“过早”的叙述,省掉这段,其实对文章来说,并无很大的影响,但是就因为这本书在写武汉,在写武汉故事,更重要的是在介绍武汉特色,文化。所以“过早”这个特色一定不可以遗漏。当知道武汉叫早餐也叫“过早”时,有点吃惊,因为广西人,也这样说。这样使我突然觉得武汉有些许的亲切。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方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潽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糍,糯米鸡”其实在这些东西中,有很多东西广西也有,有些东西也是从小就开始吃的。但是可以称为一个地方的特色的东西,真的要去当地吃,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是它的味道,没有说哪里好哪里不好,吃的东西全靠个人的口感,适合你,那就是好的。就如武汉的油条,武汉的油条是软皮隆冬的,而家乡的是酥酥的,我喜欢酥酥的,就会觉得家乡的比较好吃,但是只有你来武汉吃这里的油条,你才发现原来是这样子的呀,油条也有不同的呀,这般感慨。

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措辞上有些粗俗,有些不符合池莉的风格,但是我觉得这是在传递一种文化,武汉的文化,当然要用武汉独特的传递,才来得真实。

相关Tags:生活人生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