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文学网

《印度史》的读后感大全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8:55:51  作者: 如初文学网 

《印度史》是一本由林承节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6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史》精选点评:

●只对殖民时代之前的历史感兴趣,顺便可以了解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发展概况,对今天印度局势的来历有一点点概念。

●当背景音听 宗教有争取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人民收到宗教的感化? 塔塔现在还存活着啊 为什么觉得各个党派跟各种宗教一样,争取人民。

●这部印度史是用功很深的一部历史书,其在古代印度的每一个强大王朝,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等,让人在看历史的时候能够对应相应的地名,因为有些地名是古代地名,如果没有地图的话,再加上翻译的问题,会影响阅读。当然,这本书的问题也还是有的,比如地名的翻译问题,很明显能够看出来这不是一个人写的,例如“海德拉巴”和“海得拉巴”在书中交替出现。还有就是分析历史的方法,作者坚定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非要生硬地说什么笈多帝国是原始封建主义,戒日帝国又转变为封建社会,确实是削足适履,不能算是一部上佳的印度史著作。历史学者都应该认识得到各国历史的差异之巨大,因此就国论史才是上道,就历史观论史反而会忽略各国历史的独特之处,而那些独特之处才是当今世界各国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只读前5章即可,后面全是历史书的的东西

●写的比较简练明了。比一些翻译书籍阅读体验要好的多。

●秋雨荷塘

●历史写了,宗教写了,种姓写了,殖民写了,独立写了,民主选举写了,林林总总触及了不少,但没深入。经济建设没写什么

●写到2002年。受益匪浅

●被殖民者统一的国家,甘地与其说是政治家不如说是宗教领袖。过去的作者们是如何熟练引用马克思著作的?2017-08-02在读

●伟大光辉的印度文明,源远流长,丰富精彩

《印度史》读后感(一):印度跟中国和日本不一样

中国重史,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也重史。每当看到总结中国一个朝代的文化艺术时,都会提到修了那些史。但印度不一样,很多印度的历史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总结来的,由于没有史料,很多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都有争议。但是到了近代史料多了,用的篇幅也就大了。

《印度史》读后感(二):无创见的创作,我没有看见思想的火光

从卓越收到这本书,只花了很少的时间将书通览了一次。没有太多的惊喜,没有太大的失望。人民的国别史系统都有既定的言轨,大概了解了编著的方法论、历史观,我也未曾指望能从其中见到多少新颖的观点。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光辉灿烂,可是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可作为信史的材料,考古发掘的成就也只是给我们一些零星的见解。所以,本书前半部分,一章就写尽了古印度数千年的成就,然后再用数章细数印度独立后近几十年的不算是大风大浪的政坛风云,也就不足为怪了。

《印度史》读后感(三):印度近现代史也是铁与血的历史

之前虽然嘴上讲要建立起对其他边缘国家的直接理解,而不是通过中心国家的介绍来理解,但是在不系统了解边缘国家历史的情况下这种理解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从小到大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会让我们觉得只有中心国家的历史才是重要的,边缘国家的历史是附着在后面的。可是在读完这本书并且统合了各种零散的印象之后之后,却发现印度的历史异常精彩。

同时不得不说,国人对甘地非暴力路线、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同英国人谈判独立的过程以及印度的浓厚宗教氛围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很容易忽略印度惨痛的近现代史。可以说,印度的近代化也是人命堆出来的。平和的甘地,浓厚的宗教思辨氛围并不能阻止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之间、组织起来的高种姓与贱民运动信徒之间、革命的印共派别与支持国大党的印共派别之间的仇杀。同那些发生在欧洲的同类事件相比,印度的这些事件规模更大,损失更惨重,但受到的关注更少。

《印度史》读后感(四):印度史:帮我理解他们的文化,更好地去学习他们的瑜伽,以及日后更好地宣传我自己和我的产品

在喜马拉雅上听的,挺长的,要去印度了,找本书了解一下,以后跟人聊天也知道说什么,看到印度的种种更有想法和体会,回来之后想起那边的事自己也更明白,帮助我成长!

通过听这本书,自己就理解了这边的很多文化,包括种姓、宗教等等,印度就是一个宗教文化,得以延续和流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强大的宗教文化,很多诗歌,还有历史都是出自宗教,各大宗教也提供教育资源,拥有它们自己的教育体系,有学校,通过教育做知识垄断,在某些时期,帮助他们竞争和夺取权利,莫卧儿就是外来的伊斯兰政权,宗教之争尤盛。

我想如果我写印度,包括描绘印度和宣传自己,及自己的产品的时候,应该会从我求学,以及那边的瑜伽文化,也就是由于信仰的力量成就我自己如此绚丽的瑜伽之旅的角度来说吧。

因为有多个宗教、有信仰、有思考,有身体力行的修行,所以瑜伽特别好,特别具有包容性、疗愈性、成长性、修心养性、强身健体,是运动中最好的修行!

这本书越到后面越有意思,通过阅读这本书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印度文化!有关印度的一切,其他书籍,还有瑜伽!也了解到了狡诈、虚伪、傲慢的英国人,但是可惜我学到了他们的范儿,却没有学会他们的各项计谋,主要是因为自己过去过于专注让他们喜欢我,做一个成功者必然不是被喜欢,而是被嫉妒、仰望、讨厌、憎恶、羡慕的,之前方向错了,之后要给正过来!就要做一个成功者!

听完快一半了,听完第十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这里面讲了英国怎么建立教育体系,把纨绔子弟变成可用人才,也讲了如何影响本土人赞同他们的价值观,现在听到第十一章《民族大起义和英王接管印度

《印度史》读后感(五):印度历史上伟大的阿克巴(Akbar)大帝

贾拉尔·奥德丁·穆罕默德·阿克巴(一译“亚格伯”,Jalal al-Din Muham-mad Akbar,1542—1605),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著名的政治和宗教改革家。1556—1605年在位。在阿克巴统治下,印度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出生于信德的欧麦尔古德村, 13岁时任旁遮普总督。1556年初其父胡马雍去世后在卡拉瑙尔继皇帝位。当时莫卧儿王朝政权不稳,其辖地只限于旁遮普及德里附近。

阿克巴的父亲胡马雍继承了一个庞大、极不稳固的军事帝国,1539年,胡马雍被阿富汗人打败,1542年10月15日,途经阿马尔科特(在今印度拉贾斯坦境内)时,阿克巴出生。当时胡马雍已被放逐,阿克巴寄养在喀布尔的叔父家里。阿克巴幼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却锻练了一付强壮的体格,1555年,胡马雍夺回失去的德里王位,宣布阿克巴为合法继承人,并指派他为旁遮普总督,以大臣培拉姆汗等人作他的保护人。1556年1月,胡马雍死,德里被阿富汗人喜穆夺去。2月14日,在培拉姆汗等人的帮助,在卡拉瑙尔的一个花园内举行阿克巴登极典礼。13岁的阿克巴遂成为印度国王,然而,大权掌握在保护人手中。而且北印度大部分还在阿富汗人统治下。

1556年,阿克巴和培拉姆汗向德里进军,企图消灭喜穆军队。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莫卧尔军却有一支由优秀弓箭手组成的射骑队。两军在德里北90公里处的帕尼帕特发生激战。30年前阿克巴的祖父巴布尔曾在此大败阿富汗人,这次战役被称为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战斗开始时,莫卧尔军因受喜穆的战象猛力冲击,显得有点慌乱,但莫卧尔军的“侧翼进攻”的方法很快发生了效力。射骑队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战斗结果,喜穆军死伤惨重,喜穆本人也中箭被俘。据说,当喜穆被带到阿克巴面前时,培拉姆汗请求将他杀死,阿克巴不同意。于是培拉姆汗抽出自己的宝剑,砍下了喜穆的头。这次胜利使莫卧尔军威大振。阿克巴攻占了德里。阿克巴的保护人培拉姆汗,曾为阿克巴立下汗马功劳,但专权骄横,受到群臣反对。阿克巴也越来越不愿受到他的束缚。1560年3月,阿克巴采取果断措施,宣布解除培拉姆汗的宰相职务,亲自掌握大权。之后的几年里,宫廷斗争十分激烈。阿克巴巧妙地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562年,他开始亲自处理行政、军事大事,确立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统治地位。

阿克巴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开始对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征略。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帝王应该专心于征略,否则,他的邻国就会起兵打他。”这句话一直是后代莫卧尔王朝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当时,阿克巴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境内的拉其普特人。他用怀柔和军事征服的两手政策对付他们。阿克巴对愿臣服于他的拉其普特人采取较开明的政策,如免除他们的人头税、尊重印度教庙宇、废除拉其普特人把新娘送入莫卧尔后宫的陋习。这种政策争取了很大一部分拉其普特人。1562年,阿姆培尔(今印度斋普尔)地方的拉其普特王公比哈里·乌尔不战而降,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受到阿克巴的重用,阿克巴还娶了他的女儿,借以维持同拉其普特人的友好关系。很多拉其普特酋长归顺阿克巴,当上莫卧尔帝国的“曼达尔沙”(军事首领)。帝国骑兵中有三分之一是拉其普特人。开明的政策使剽悍的敌人变成了帝国最忠诚的战士。但也有部分拉其普特人顽强抵抗。1567年10月,阿克巴攻打这些拉其普特人的要塞——齐图。阿克巴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高度的指挥才能,最后,莫卧尔军用炮火猛轰城堡,阿克巴射死守将查马尔,攻陷齐图。守城的拉其普特士兵全部战死。1570年阿克巴又攻占另外两个拉其普特要塞,从此基本上解除了拉其普特人的威胁。1572年,西部古吉拉特王国发生内乱,总督伊马德汗请求阿克巴出兵。远在千里之外的阿克巴率3000骑兵回师平叛,一举打垮数万叛军。1575年,孟加拉王公宣布脱离莫卧尔独立,阿克巴赶往孟加拉平定了叛乱。同年,收复比哈尔。但不久,驻扎的军队哗变,阿克巴用了三年时间才镇压下去。1592年,阿克巴征服逃到奥利萨的阿富汗人残部。此时,阿克巴不仅恢复了巴布尔时代帝国的疆界,还把统治扩张到西部印度。1585—1587年,阿克巴兼并克什米尔1591年,阿克巴借口平息内部纠纷,侵入信德南部。1594年从波斯人手中夺回坎大哈,大大巩固了印度斯坦西北部的统治。

阿克巴执政期间,帝国内部相对稳定,他集中力量从事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阿克巴改革了其前辈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设四个大臣,分管财政、军事、工商业、宗教司法等。全部政府官员都授予军阶,按军事方式编制起来。军阶根据指挥人数分33级。最高级指挥13,000人,最低级指挥10人。每个军官至少在原则上是由皇帝任命的,兵士由官吏自己募集、给养。全国划分为15个省,各省省长由中央任命,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治。阿克巴以分权、缩短省长任期以及经常调动等手段,控制各省,并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情报员,了解下情,监督各级官吏。此外,还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措施。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司法系统独立,中央大法官任命各省法官。凡死刑判决必须由皇帝批准,案件断决必须重证据,禁止官员徇私枉法。宣布自己为伊斯兰教法的最高解释者。他尽可能将穆斯林大贵族的采邑(贾吉尔)收归国有,改付他们以薪金。德里苏丹时期,普遍实行包税制度,阿克巴予以废除,进行改革税制。首先,政府确定统一的度量衡制,然后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按照肥沃程度将土地分为四等,并规定每一等级土地的税收标准。规定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商人实行统一税率,废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人头税。税收总额有所减少,但由于开支也相应减少,政府净收入能保持不变。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帝国的首都亚格拉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阿克巴虽是一个正统的伊斯兰教徒,但在宗教问题上却不抱成见。阿克巴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规定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修建宙宇教堂,允许原强迫改宗伊斯兰教的人可恢复原来的信仰。印度教徒可在政府和军队中担任要职。1565年废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人头税。政府中也任用很多印度教徒。1576年,阿克巴在法特普尔·西克里修建一座礼拜堂(意为信仰之殿),挑选各种宗教思想的代表在这里举行宗教辩论,阿克巴还亲自主持过辩论会。1579年9月,阿克巴宣布自己为“苏坦尼·阿迪尔”(意为正义之王),是伊斯兰法律的最高解释者。这使他具有了解决伊斯兰教一切问题的最高权力。1580年他招请基督教牧师布道。这些做法引起正统的穆斯林贵族的不满,成为1580年孟加拉、比哈尔穆斯林贵族叛乱的主要原因。阿克巴坚决地镇压了叛乱,继续推行宽容的宗教政策。为了统一各宗教,特别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调和各宗教间的矛盾,促进印度各种宗教文化的融合,1582年,阿克巴创立一种叫“丁-伊-伊拉希”的宗教。主要教义是:信奉一神论,强调道德和理性,阿克巴为最高僧侣;倡导俭仆清廉,不食肉,对一切人行“善”;崇拜太阳等。它揉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拜火教一些礼俗。然而这不是一种群众性宗教,教徒是精心挑选的,据说包括阿克巴在内仅18名。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阿克巴政权得到大多数印度教徒的支持,并促进了印度各种文化的融合。

阿克巴还注意到革除印度教社会陋习,下令允许寡妇改嫁,废除“萨提”(即妻子为亡夫殉葬自焚)制度。禁止童婚、大办嫁妆,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近亲不宜结婚,倡导一夫一妻制。提倡和赞助学术研究,宫廷学者荟萃,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在其统治下,印度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史学家誉他为“阿克巴大帝”,“伊斯兰东方最贤明、正义的伟大君主”。1605年10月17日,阿克巴卒于亚格拉。

阿克巴时期,帝国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筑、文学、音乐、绘画都有很大的发展。阿克巴大力支持发展波斯文化,波斯语成为国家的雅语,是当时宫廷常用的语言,波斯服饰和波斯礼仪也在当时风靡一时。在阿克巴的推崇下,波斯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阿克巴还鼓励把印度教经典翻译成波斯语。除了波斯文学之外,印地语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印地语诗人图尔西达斯,把古典文学《罗摩衍那》翻译成印地语,用印地语讲述了古老的神话。今天在北印度正是通过图尔西达斯的诗篇,罗摩的故事才广为流传。音乐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印地音乐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在宫廷风靡一时,其中最杰出的声乐家、乐器家坦森被后人称为印地音乐之父。与音乐随之相伴的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卡塔克舞也得到了发展,曾在宫廷流行一时。除了这些,阿克巴在绘画上也有贡献,他下令修建画院,多次聘请波斯绘画大师来画院讲学,在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相互结合下,莫卧儿画派诞生了,莫卧儿绘画也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所结合诞生的。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