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文学网

《人类前史》读后感锦集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5:09:07  作者: 如初文学网 

《人类前史》是一本由斯宾塞・韦尔斯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前史》精选点评:

●怪發現的太晚。腦子裡太多不正確而又根深蒂固的爛知識了~~~

●太短了

●单一起源说已成学界主流,然而中国人估计95%以上还认为自己是山顶洞人后代——吊诡的是,历史上多地区起源说和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关,而单一起源说代表着分子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代表平等和开放。电影频道纪录片《中国通史》仍然在讲本土起源说,只能证明当前维持我们脆弱归属感的只剩下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了,这种“种族主义”不可或缺的就是本土起源说和中国文明一直先进说。可作为一个个人,难道不应该为智人在6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并在1万8千年前占据了包括亚欧、澳洲和美洲大陆的广袤地表这一神奇事实而感到激动吗?

●我们从哪里来,DNA告诉你一切

●简洁 平易 结构之清晰堪比教科书

●不错

●可答疑解惑。 《人类简史》分太高,这得加星。

●作者兼具作家的优美文笔,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严谨与简洁,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出非洲路线图。他是群体遗传学学科创始人的弟子,主攻中亚地区的遗传学家。他的解释能力极强,喜欢先设问,再解答,答案涉及的术语和实验方法以及对于答案思考的来龙去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当然,考虑到出走的方向是大国必争的意识形态高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猜测作者故意将出走路线涉及中国的部分解释为由中亚向东,由东南亚向大陆扩散。第二点在学科新作who we are, how we got here里面已经更正为是由大陆到东南亚。本书英文版2002年出版,以当时的数据提供了一个出走的宏观(时间)框架,要获得更准确的路线图还要结合考古证据,更细致的基因研究和想象力才能确定下来,所以我会持续关注这个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挺有意思的

●因为爱好考古和历史,所以钻研过一段时间DNA,感觉分子人类学真是一门过于年轻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技术都还不算成熟,举例说明:上海复旦大学专业分子人类学论坛“兰海人类学”几乎每年流行一种新学说,而且每种新的潮流势必干掉旧的,而且也是跟在西方屁股后面跑……虽有这么多不确定性,还是值得一看,虽然多数人理解的“基因”和专业人理解的天壤之别,但科学就是要以试错为常态……

《人类前史》读后感(一):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

作者没有明确的描述出人种分离前的我们的大致外貌,既然他肯定的说那是一种不同于今天任何人种的相貌。

关于吐火罗语倒是可以用基因中亚说解释,但是这又明显和语言学不符。

关于晚期智人大多程度上牺牲了当地“土著”而生存繁衍下来的描述还是不够(也许根本也没法弄清楚)。

《人类前史》读后感(二):评论人类前史

1,线粒体是20亿年前被人类细胞吞噬的细菌,但是现在成了人类细胞的重要动力源。

2,双眼皮被称为内眦赘肉。

3,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具有基因上的差异。是北方迁移者和南方迁移者的后代。南方人可能先到一步。

4,一些名词在各种语言中发音相似比如mama,papa,其实背后的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祖先。

5,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后来都消失了。

6,最好看专家写的书,美国记者写的之类的书还是免了。

《人类前史》读后感(三):并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看起来翻译得也不好

刚拿到书,略翻了一下,感觉不大好。

第一,作者并不是讲故事的高手。对我来说,条理不是很清楚,有些乱。

第二,翻译得不大好。译者明显很喜欢装逼,书名竟然套用“出埃及记”而英文书名里没有一个类似Exodus的词,只有一个odyssey,还不如翻成基因的奥德赛来得直白!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书中频频出现一个叫“大跃进”的词。我kao,明显这个杜红没经历过那个可怕的时代。她一定认为这个词很酷很形象,但我实在很反感。

我今后尽量抵制杜红翻译的书。

《人类前史》读后感(四):主题不错,翻译的有些蹩脚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其实我已经看过那个发现频道的节目,总的来说,文章的主题基本上就是那个写序所说的概括了。

作者是个科学家,所以写的比较罗嗦,而且翻译一般,跟教科书一样,不是非常生动,尤其是后部,几乎是跳着读的。

不过他的结论还是很有启示的,不过这要读者自己去领会了。

我觉得要是有人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基因图谱进行鉴定,也不知道这些分化是什么时候进行的,不过恐怕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不利吧,尤其是中国北方人,南方人其实都是两种人,就是说我们的炎黄帝不是两家人,就一定是空中人了。

另外,作者对文化融合的观点太悲观,其实,整部书,就是讲我们都是一个黑人祖母,其他的和她同时代的基因都淘汰了,还有诸如水稻文明淘汰狩猎文明。

那么,现在所发生的语言融合,消亡不过仍然是这一进程的延续,民族融合也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应该不完全由优胜劣汰的残酷自然法则所说明,社会的发展更多由每个人自己来选择,而不是国家,阶层这些上层建筑,也没有了地理的限制。

讲的远了,我也不是学社会学的,就不乱写了

《人类前史》读后感(五):基因的胜利

这本书问题不少,一个是基础知识讲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分子生物学的那几段,简直是前言不答后语;第二是逻辑推理不够清晰,推算年代的那一段,本来三两句话就能搞定的,非罗嗦半天。但即使是这样,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对比现代文明和人类前几万年的历程,可以看出生物基因的竞争已经转变成文化基因的竞争了。从人类的基因来看,我们都有很大的共同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祖上是同一个人,这个结果当然是因为祖上人聪明又帅又有钱,所以有很多老婆,能生很多孩子,并且还能把财富传下去,一代代兴旺发达,这同时也起到了基因的优胜劣汰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的时代,这样成功人士通吃女人的模式已经日渐式微了,成功人士的基因很难大规模的扩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竞争,只是生物的竞争转变成了文化基因的竞争。此书后半段也提到语言的消失,其实这就是文化的消失,一个语言就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对此,作者是感到很惋惜的。但其实,这就是文化的竞争。

全球化自从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後就开始了,只是先前的传播速度较慢,但祖先所到之处也是该杀的杀,该灭的灭,许多直立人灭绝了,则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也是非常不应该的,但生物的进化的事实就是如此,完美只存在人的幻想中。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