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文学网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10篇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1:48:47  作者: 如初文学网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是一本由黄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一):无主题

——————————————————————————————————————————————————————————————————————————————————————————————————————

无主题……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高中历史课第一次上文革,我们老师给看彭德怀和刘少奇生命的最后一段,全班肃静,我暗暗泪流,触动极大。

且不说为了国家民族革命劳苦功高,即是是个普通平凡的老人也绝不应遭此浩劫。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几乎体会得到那是怎样的绝望。历史课本总是以法制的缺失来解释这一中国人的浩劫,我一直觉得除了统治者的错误发动,但的确有千百万群众的响应,才有这样自相残杀的阶级斗争。民众被培养成了工具,对丑恶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看牛棚杂忆的时候,季先生说他感到悲哀、孤独、恐惧。

我有幸没经历过,但我更有幸知道,这不是天方夜谭,青天白日之下,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过。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三):缅怀少奇,吐露心声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博一波同志和杨尚坤同志王光美同志好几位同志评论伟人刘少奇,为我们祖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工作和建国以后功绩的全过程。对此文革被陷害到死大概的全过程,看得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边看边擦,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正国为刘少奇的功绩大能力超凡,官兵都佩服,中央们都佩服,他的威信和威望就越高,威望越高,和嫉妒心就越强,和说过一句:一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这就是信号,不用说刘少奇还超过他,就是持平都不行。因为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王朝20来个朝代都是皇权制度,皇上就是一个,没有第二个。少奇同志越积极努力地工作,他的威信就越高,威望越高就功高盖主,这是皇权制度的大忌,虽然和表面上没象袁世凯是的喊着要称帝,但了的内心已把自己当成了皇上。在以前多次选举中选票几乎都是平,这不得不让毛感到恐慌,甚至逼得毛自己选自己一票,弄的主席多没面子,以前有两句话:早有凌云志,重上井岗山,就有这种指导思想。以致最后不得不痛下杀机,再者说在文革中毛演的那一套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就象火烧庆功楼,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等,为什么文革中和要穿上军装演说,意思就是说,我军权在握,谁敢说个不字,我就叫他象刘少奇一样,结果邓小平敢说……

难道说毛就没有功绩了么?有,但是歌颂了60多年了,地球人都知道了,不用多重复了吧。再者就是,刘少奇说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说的既对又不对,我的看法是:在封建皇权制度下,百姓是墙头草多,在民主文明制度下,百姓是墙头草少。不知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

总而言之,刘少奇的死对咱们中国是一个最大的损失,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位为我们国家指引正确道路的领导者,他还在我们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敲了一次负面警钟,他让我们全国人民灵魂深处产生了负面榜样,让爱国的有识之士含着眼泪沉思吧……

以上是一上老农民的心声,埋在心里几十年了,现在啰嗦几句,让读者见笑了。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四):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看到刘少奇说“好历史是由人民写的”,我的心里就一团苦涩。如有异物凝噎在喉,无法正常地呼吸,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相信读过《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的人和知悉了这位心中常存人民的人竟遭遇了被那些所谓的“人民”所推翻、批斗并赤身送葬的经过之后都会有此感同身受的。

刘少奇冤案是中国建国以来人为蓄意制造的最大冤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的主角又是当时在任的国家副主席,曾经身居要职却遭到惨绝人寰的人身迫害,然后黯然神伤地寂灭……文革过去多少年了,可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始末始终很少有人提及,即使是偶有提及也很少有人知道刘少奇冤案的细节,包括经历的那场浩劫,并与那个动荡的时代共同走过的人们也是很少很少有人真正知悉。是时代以及国人集体失忆了吗,还是我们的媒体和视听根本就缺位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那位忍受不堪的国家领导者…….很显然,黄峥研究员关于刘少奇的系列作品填补了这些空白,也为世人了解史实和痛定思痛做好了准备,《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是由刘少奇同志的妻子、儿女、身边的机要秘书、工作人员和研究员共同书写的,他们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详尽地揭秘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的时期内,刘少奇同志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经历和细节,以及遭遇迫害前因后果细枝末节,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坚贞不屈者最后岁月的生命履历以及心路历程。多少年过去了,刘少奇被极其惨烈地留在了那个年代,成为了那个时代永远的痂,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知道这样的历史以及构成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的这样一个不能忽略的人,感受那个曾经为了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为了国家建设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时代伟人汩汩流动着的新鲜血液,感受那个为了国家恢复稳定,为了政治局及早恢复正常工作而努力维稳义无反顾地高喊着“向我开炮,要打倒就打倒我自己”的滴血的情怀,为了正义为了大爱他流尽最后一滴的血,而成为那场浩劫的最大牺牲品,不过很显然,他的牺牲也留给了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最大的反思。我们是一群时常遗忘的生物,但有些人有些事是不容遗忘的。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五):刘少奇最后的岁月

三十多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象急风暴雨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了正常运行,工检法被摧毁,不明真相的学生青年、群众组织,走上街头,开展了大大小小批判会、斗争会、声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无数正真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打击和迫害。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在这场运动中被迫害致死,溘然与世长辞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独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日,孤独地离开了人间。

本书是刘少奇的家人、机要秘书以及其它专家学者等人所写的回忆与研究文章,从各个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刘少奇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69年含冤去世期间的种种经历和遭遇,为我们全面认识刘少奇、准确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对这段刚刚成为的历史的历史,现在已给出了定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为了错误的目的,用错误的方法发动的一场错误的运动。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象看戏一样看待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从灾难中总结并吸取教训,势必还会重犯以前的错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帮派,同样有官员的地方就有官僚主义,任何官僚主义毛病,都是所有的官员所共同拥有的,无论是中国的所谓走资派还是非走资派,是西方执政之类的“象党”还是“驴党”,有当权者的地方就难免有官僚主义错误,有官员就有官僚就有官僚主义乃至更严重的官僚集团,就象职业病一样,只是轻与重,多与少问题,用何种方法去制约与减少的问题。卢梭说过,有权利者,如不加以限制,无不滥用其权的。他的后辈韦伯也曾说:无限制权利,无限制腐化。西方行政机构或国家机器的官僚主义毛病,是可以通过国家法律与法律程序以及社会舆论的临督,来制约来解决的。而我们国还未具备这样的条件下来解决这方面的顽症,所以民众只能通过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去破坏再重建,以致使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刘少奇最后的岁月是凄惨的,这也是整个民族的伤痛,时间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也能使人们更冷静地思考过去。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六):原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文化革命”发生时,我还小,小得记不下许多事情。但是对刘少奇,我却有一个抹不去的印象,那时家里有两本画册,画册上印着很多很文革的痕记。其中关于刘少奇的,就是一张张夸张的漫画,有的漫画上画的是一柄刺刀,刺刀上贯穿着赫鲁晓夫、刘少奇等“封资修”分子;或者是一张超夸张的筋肉爆剥的工农兵的大手,手里紧紧攥着赫鲁晓夫、刘少奇等“封资修”分子。那时候,我还小,小得辨不得是非曲直。我不知道,这个被如此漫画污辱的人,竟然是我们堂堂一个大国的国家主席,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开国元勋。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伟人,怎么会变成了叛徒、内奸、工贼,成为被声讨批判的对象。

作为当下一个已届中年的中国人,对于给中国造成十年大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都会有痛苦的印象。年纪稍长的,会有亲身的经历;年纪稍小的,从文字影音资料中也对此有蚀骨般的感受。《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是黄峥先生从事刘少奇生平研究的又一个成果,书中收录了14篇刘少奇的家属及当事者的专访、回忆文章。其中对王光美的专访、刘少奇的子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和刘爱琴的回忆文章,以亲历者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的亲人当年所受到的非人折磨,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心痛不已。王光美说:“并不是少奇同志没有10年好活,而是一场浩劫夺去了他的生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了整倒刘少奇,林彪、江青、陈伯达一伙动员了40万人,查阅了400万卷敌伪档案,妄图从中找到刘少奇叛变投敌的证据。他们找不到证据,就采用法西斯手段,制造假证,罗织罪名,对刘少奇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直至将他折磨致死,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可以说,刘少奇冤案和“文化大革命”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有刘少奇冤案;没有刘少奇冤案,也就不成其“文化大革命”。

好在,真理总会把一切颠倒的历史更正过来。在本书附录中,收录了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决议”对强加给刘少奇身上的罪名一一进行了澄清,从而证明,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刘少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一样,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铭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七):天公挥泪

未读及正文前,看着封面幸福的一家三口,回想这一家日后的悲剧,心底沉重。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人民请善用自己的集体激情,请理性而聪慧对待一切生灵。这期望其实很傻很天真,除非你是隐居世外之者,否则又如何不沾染一身尘埃。即便如此,仍需要回首历史,看清那些过往的真实,以求为未来能寻找一盏指路明灯。

这本《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着重写刘少奇受批斗迫害后直至逝世的最后三年(1966-1969年)发生的事。48年的老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之中沉浮,即便想离开也不得,一生被迫死磕在政治舞台上。莫须有的罪名自古便有,比起古人的迂和强扯理由,当代人运用得更加隐晦和技巧纯熟。连根拔起的传统,斩草除根的排除异己,专政斗争到底的残虐,十年动乱,十年浩劫酿成的人间惨剧,令人发指。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整本书是与刘少奇相关人士共同撰文,从不同个侧面书写刘少奇的生平事。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谈最后分离的情景,留下永诀的一句话“好的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也成为王光美后来经受住艰难曲折和迫害的精神支柱。子女沉痛怀念父亲的生平。机要秘书回顾充满“必须”的生活。在机要秘书的文章里,写到刘少奇面对工作人员种种质疑时的回答“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央常委作了变动,我没有意见,再变动我也没有意见。我是四平八稳,求稳怕乱,所以没有资格领导文化大革命。历史将证明,这次文化大革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逆流而上”的刘少奇其实早看清了这场大运动,只可惜无法力挽狂谰。而他面对针对自己的不公正也只是平静接受,只希望国家能稳能好。可惜。党史研究者王年一的文章则侧重刘少奇这场莫须有的罪名之后被株连者的情况,本质依然是借此打击刘少奇。特别是王光美专案组的批斗,30万人的现场,株连陪斗300余人,史上少有。文中还附有三次审问实录。此外,还有刘少奇最后27天、查寻骨灰经过、追悼会以及骨灰海葬情况。

党性、生命、国难、民族灾难,浩劫远去,尘嚣之上,愿这位老人英魂长存,愿生者和死者、后来者们都一起铭记历史教训。

封面照片是1966年秋,一家三口在中南海福禄居住处散步的情形,此时,刘少奇已离开领导工作岗位。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八):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评《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信仰的力量,在西方追求自由的艰险历程中显而易见同时印象深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信仰的力量同样催生出一批批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不胜枚举。而在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中,面对各种迫害和凌辱,我坚信支撑他一直坚强下去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关于刘少奇冤案和文化大革命的定论早已有之,而更多其中的历史史实,可以在《刘少奇冤案始末》中得到。在这本《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讲述的是刘少奇从国家主席到被迫害致死三年间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他的子女、秘书还有各种和他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人员来讲述,让我们一遍遍回忆了那三年发生在这位国家主席身上的各种不公和冤屈,让我们一次次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公平和不正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刘少奇的那句“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不仅仅是给予了他和像他一样遭受到迫害的人的一丝安慰,更多的是彰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一种信仰和执着。或者说,在刘少奇的最后三年时间里,是他的信仰一直在安慰他、鼓励他、支撑他。

政治本身包容万千,当然也存在藏污纳垢之嫌,纵观历史,多数人难于保全自己,而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成千上万人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刘少奇、王光美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人员都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折磨,其中的很少数人存活了下来。牺牲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的奇迹,而在那个所谓的和平年代死于“文斗”,对于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而对于后来人而言,除了缅怀冤屈的干部、从历史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凝聚我们的信仰,集聚信仰的力量重新出发,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逐步走向发展之路,虽然个中也有曲折和不平,但发展和改革一直在持续着,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反思,对像刘少奇等同志的一种慰藉:只要坚持信仰,只要执着奉献,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有前途和希望。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九):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斗争的双方,从来没有人敢像洪七公在华山之巅对裘千仞那么自信而又霸道的说:“我是清白的。”战争,不管是武斗还是文斗还是智斗,从来都是沾染了无数人的鲜血,而这鲜血之中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没有清白,没有卑鄙,只有失败与胜利。成王败寇,从来都是一段历史后的标签。所以不管文革、四人帮粉碎与否,拨乱反正与否,都会是失败者的意料之外,胜利者的情理之中。

高中尚未分文理时,一个励志学文的男生在一次历史的开放课中,便做了一套精美的PPT,内容是讲刘少奇为什么是个好的主席。虽然当时的我还没有像现在对于历史的SB面那么有个模糊的脉络,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促成了我最终没有选择文科的原因。那时,我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有些反感这种论调,现在恐怕清楚了。你说他好,是因为他后来被“愿望”;你说太祖坏,是因为后来他“冤枉”了人。

你看《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时,你会不会为了他这几年的遭遇悲愤?我会悲哀,却没有愤怒。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没有是非正义,而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而我的悲哀并不是因为刘少奇的遭遇,而是现在人在提到刘少奇时,想到的都是他的冤,他的凄凉。仿佛他那70多岁的人生,只有最后几年是精彩的,值得人们关注的,然后被反复的提炼出来,供人欣赏。

我们大可不必用悲悯之心去同情这个“伟人之后的主席”,因为他不需要同情,因为,这一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也应该有所预见最好的与最坏的结局,想到意料之外的失败与情理之中的胜利。唯一没有定性的是,什么时间,怎样发生。大起大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得了的。

实在觉得《刘少奇冤案始末》与《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可以合一而作,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若是只单看一本,或许还会有些理性去思考与辩驳,然后小心的接受,而两本一气呵成后,却觉得看两书有些内容上重复,感情上做作矫情了。

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历史评论总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展示在你的面前,在少数客观与大多数主观的相互博弈之下,以一种极不平衡却又和谐的状态下,主导的大多数人。需要救赎的人并不是作者,更不是读者,而是已经在历史之中的人,但是因为死亡的阴云,所谓救赎恐怕有些苍白无力,而这一次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好像跪在岳飞墓前的秦侩雕像一样,只是某些后人为了填补良心的空虚强烈的YY而已。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读后感(十):《刘少奇最后岁月》最终的惋惜

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四人帮的浩劫,但是我并非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段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但是那时所造成了的损失,那时所作下的作孽,那时所遭受迫害的人们依然是中国永远不得不说的伤痛。而在这其中的刘少奇同志,无疑是其中的最为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经是那么一个伟大的领袖,但是他取在那场浩劫之下含冤而亡。对于他,我们怀着崇敬的心理;对于他,我们有着惋惜的心境。那么,这样的一个伟人又是怎样在当时的那段历史中度过他的余生的呢?

作为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刘少奇最后岁月》,便是今日的人们在缅怀这位伟人的同时,更是怀着一颗伤痛的心去记录伟人最后的人生。如果中国没有四人帮历史事件的发生,相信刘少奇必定会带领着中国百姓实施大有作为的举措。然而,一切的一切皆因为这样的迫害让让他事业的戛然而止。相反地,带给他的更是屈辱和叹息。

怀着一份崇敬和沉重的心情,我翻看着这本记载这位伟人的书籍。原本只是停留于简单历史事件记载的印象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更让我逐渐步入到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之中。一如此书所说,这本书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客观实际的描述分析中更是清理交融的穿插讲述,让我们这些虽然并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震惊于四人帮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之中。书中同时还穿插着边际如了很多当年的历史图片,更是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沧桑之中。对于一个国家的副主席,原本应该在国家安定之时带领着国民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规划绸缪。不过短短的三年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一切就被毁于一旦了。不是他没有反抗,只是因为他被有心计的那群人隔离与批斗;不是他真的别有用心,只是因为有人蓄意地栽赃嫁祸。为了展示那段曾经过去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为了让我们不去忘却他的那段受屈辱的岁月,我们共同可以在《刘少奇最后岁月》见证那个年代的残酷。尽管这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但是通过刘少奇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怜老人的余生。除此之外,书中最后还有相关的背景大事记。所有的一切就在如此直接详实的记录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残酷的过去。

刘少奇最后的岁月是心酸的。在我们伤痛的同时出了叹息更有惋惜。但是,也就是在如此的一本不同人们的回忆中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伟人的最后余生。可悲可叹。事实上,这更是一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痛心的冤案啊!

相关Tags:幸福生活怀念孤独人生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